1. <button id="bwz9j"><acronym id="bwz9j"><cite id="bwz9j"></cite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<dd id="bwz9j"><track id="bwz9j"></track></dd>
      1. <th id="bwz9j"></th>
        鯉城新聞
        鯉僑名厝③ | 他能文能武,洋樓還暗藏玄機!
        2022-09-30 17:54:58 星期五 來源:鯉城新聞網

        拳拳赤子心,殷殷家國情!鯉城轄區有眾多華僑建筑,它們承載著鯉籍僑胞鄉愁記憶,既是聯結海外華僑華人的情感紐帶,也是展示鯉城深厚僑文化的重要窗口。由鯉城區僑聯主辦,泉州網、鯉城微事協辦推出【鯉僑名厝】專欄第一輯,帶您走進知名僑厝,聆聽僑親故事,探尋建筑里的家國情懷。

        蔡水影洋樓

        從華僑新村穿過北門街,一路往東走來到模范巷,在模范巷中段“大城隍口12號”能看到一座兩層洋樓:規模頗為壯觀、極具民國風情,這就是“蔡水影洋樓”,于2020年3月被列入泉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。

        在洋樓大門入口抬頭處的石刻牌匾上,題有“青陽衍派”四字,剛勁有力,透出一種歷史滄桑感。經過一個雙道水門樓,進入大門,便來到洋樓的庭院。庭院里花草郁郁蔥蔥,這得益于洋樓主人蔡水影的女婿陳先生長期以來的精心栽培和打理。從1972年起,蔡水影洋樓就由其女兒、女婿負責打理,幾十年來,這里的一磚一瓦,依然保持完整、結實。

        蔡水影是泉州晉江人,早年師從泉州國術大師魏國器學習五祖拳,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會,后前往印尼泗水,曾任印尼泗水濟陽公會監事長、寄傲社主席,將五祖拳傳播海外。泉州歷史文化名家周焜民在《泉州太祖拳源流》一書中曾提到:“上世紀三十年代魏國器偕徒戴火炎、蔡水影買棹南游,傳拳印尼泗水寄傲社、三生國術館,至今薪火不絕?!焙驮S多老泉州人一樣,蔡水影熱衷于“拳頭燒酒曲”,除了精通武術,還鐘情南音,時常和朋友一起演奏,這些愛好在異國他鄉也未曾改變。

        蔡水影(左)

        1935年,印尼泗水晉江公會歡送魏國器、蔡水影等人回國留影

        1955年,蔡水影作為歸僑觀光團一員應邀回國



        蔡水影名片

        1934年,蔡水影委托好友、鄰居戴火炎負責興建洋樓。1955年,蔡水影作為歸僑觀光團中的一員,受邀回到祖國觀看國慶節典禮,之后還回到故鄉泉州,來到這座洋樓。當時四周都是平房,這座洋樓可謂“鶴立雞群”。由于它干凈舒適、冬暖夏涼,后來附近的白耇廟重修時,工人都喜歡跑到這里,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,非常愜意。

        洋樓坐北朝南,面闊三間,四房朝廳,正面寬廊呈直梁式,四根紅磚方柱,主立面為兩層連續拱券外廊,由尖券形和拱形相間組合。二樓柱子排列為“五腳基”式,墻面采用閩南傳統胭脂紅磚,更顯溫潤典雅。整體建筑風格獨具特色,多處裝飾采用水車堵灰塑彩繪,又融磚刻、木刻、石刻、泥刻等工藝于一體,所用材料堅固優美,細節之處彰顯匠心,在當時極為罕見,是外廊式建筑發展至具有閩南地域裝飾風格的典型。

        洋樓多處裝飾采用水車堵灰塑彩繪,有諸多花卉圖案,別有意境

        門窗的彎曲鐵花

        正立面最上方的檐口有泥塑滴水獸裝飾

        在一樓的墻壁上嵌著不少對聯,其中最醒目的是由清末同科舉人陳仲瑾、曾遒合作而成的石刻對聯“依梅石傍小山欣建元龍樓百尺,家萼輝鄰過化卻崇朱子道千秋”,上下落款分別為:“民國廿三年夏月”和“陳仲瑾撰曾遒書(印章兩枚)”,寥寥數語,不僅點出洋樓所處的地理位置(“梅石”位于泉州一中旁,“小山叢竹”石坊也在附近),還言明了周邊人文環境。

        “依梅石傍小山欣建元龍樓百尺,家萼輝鄰過化卻崇朱子道千秋”

        大門兩側嵌有四扇欞格窗,中間均用木刻做成四個字。左邊兩扇為“詩禮傳家,文章華國”,右邊兩扇是“花開富貴,竹報平安”,遺憾的是“開”“竹”兩個字已經損毀了。

        “詩禮傳家,文章華國”

        “花開富貴,竹報平安”

        據陳先生介紹,閩南工匠素有“對場”的做法,同樣的建筑請兩撥工人做,大家互相比拼技藝。該洋樓在建設時也不例外,建房伊始,特意聘請兩位雕刻工匠,各負一半,各露絕活,相互競技,故而題材不同、風格迥異,但均手法嫻熟、精致細膩。負責左邊的師傅偏愛兵馬刀槍、戰斗人物,如“封神榜之青龍關飛虎折兵”“三國演義”等,還在鐵窗頂上刻下外圓狀內香爐體的“竹苞松茂”,像字又像畫。而負責右側的工匠則熱衷于仙翁童子、祥禽瑞獸、名貴花木等,在鐵窗兩側用螭龍紋拼出“清、明”,分別用三只喜鵲的身體巧妙地圍成“風、月”,豎讀就是“清風明月”。

        清風明月

        兩位師傅既分工又合作,各自負責“八仙”中的四位,分別刻于兩邊角牌,從上而下,左邊分別是藍采和、曹國舅、呂洞賓、漢鐘離,右邊則為張果老、何仙姑、鐵拐李、韓湘子,附近雕刻文字“所思不遠”與“妙造自然”相呼應。他們還將瓷磚敲碎后,嵌入紅磚之中,此巧妙搭配讓人眼前一亮,如有一處紅磚刻著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坐在麒麟上,仙童緊隨其后,麒麟的眼睛卻別出心裁地用小塊花磚補上,煞是好看,有畫龍點睛之妙。

        經過一樓大堂,沿著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。樓梯用楠木建成,至今依然非常堅固。二樓大廳兩側的木板墻,雕刻為橢圓形和異邊形兩大類型,做工十分精細。陽臺兩側共有四個窗戶,周邊分別使用四種不同圖案的瓷磚裝飾,這些花磚和欄桿用的青色柱子都是當年特地從印尼千里迢迢運來的,歷經80多年的歲月滄桑,顏色依舊不變。

        二樓門楣上有曾遒書寫的“溫陵鐘勝”,在樓上可一覽溫陵城北勝景

        四種風格不同的花磚

        沿著樓梯回到一樓,穿過前廊頂上刻有兩個石榴的拱券邊門,便來到背后兩進三開間的清末古大厝,現僅存后落及雙櫸頭,這里便是蔡氏祖先的房屋。天井處有一口八角形古井,井水清澈甘甜。據說,如果自來水停了,附近的鄰居會蜂擁而至提水。以前有一位洪老先生,每天都要提井水去泡茶,他說,這里的井水味道就是不一樣。

        天井處八角形古井

        洋樓的防衛設施同樣值得關注,在石刻對聯下方兩側,留有兩處圓形槍孔,從內到外由小變大,望風、射擊十分方便;在一樓大門的背后,用了雙條木閂,大門兩側還用四根大柱子固定;二樓樓梯口設置了一塊厚重的木板,關鍵時刻可以蓋上,下面的人很難攻上去。據說,可能是因為洋樓過于堅固安全,解放廈門的時候,葉飛將軍曾在二樓住過一段時間。

        圓形槍孔

        雙條木閂

        二樓樓梯口設置了一塊厚重的木板

        “對于長期在海外的華僑而言,記憶中的故鄉總有著一抹溫情的美好,這些溫情的美好就留存在華僑祖輩建造的古厝里,留存在賡續不斷的鄉土文化里?!闭珀愊壬f,泉州市區類似蔡水影洋樓的古厝還有不少,它們見證了早期泉州華僑篳路藍縷的海外奮斗史,盛滿了他們濃濃的鄉愁……

        責任編輯:黃凱杰
        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

        1. <button id="bwz9j"><acronym id="bwz9j"><cite id="bwz9j"></cite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      <dd id="bwz9j"><track id="bwz9j"></track></dd>
            1. <th id="bwz9j"></th>